過年了,咱膠東最有年味的莫過于吃那白白胖胖開口笑的大餑餑了,每逢臘月二十五、六,家家戶戶都忙著蒸大餑餑,等到親人們從四方趕回來過年,坐在一塊吃著開口笑的餑餑,談論著家事,這人年過的才叫有味。
里店鎮姜家莊村村民姜文朋夫婦兩人在村里做餑餑那是出了名的,平常找他們做餑餑的也是絡繹不絕,他們制作的工具也從傳統的人工和面、揉面換成了全機械化。在這新年即將來臨之際,在忙活完手頭的活他們也不忘了給自己蒸一鍋大餑餑。
用自家產的面粉、花生油、雞蛋、白糖按照一定的比例用機器和面,雖說在和面、揉面等過程逐漸被現代工藝給代替了,但是在蒸饅頭的過程中離了傳統的薕子,做出的餑餑還真不能與老工藝做出的餑餑相提并論。
做餑餑的花樣對姜文朋夫婦來說那可是得心應手,想要個什么樣的花樣就能給你做出什么樣來,但是不同樣式的餑餑用在不同的場合,在過年的時候只能做一些特定式樣的餑餑。
做好的餑餑在保證室內溫度以及不被風吹到的前提下,還要對做好的饅頭開面,就是俗話中的“醒面”,別看這簡單的工序,少了它可做不出好的大餑餑。
按照老傳統來說,開好面后最重要的一步要算是燒火了,如何掌握好火候,蒸多長時間合適這可都是老前輩來留下來的寶貴經驗。但在科技發達的今天,為了減少外部條件對大餑餑質量的影響,這個步驟也逐漸被取代了。
雖然現代做餑餑的工藝逐漸走進城市居民的家中,但是在農村,傳統的制作工藝依然延續的很好,臘月二十五六,每當下午三四點鐘,家家炊煙升起,不用想,肯定是都在做過年用的大餑餑。帶著對家人的祝福、對來年的期盼,張開大嘴笑的大餑餑傳達的是不僅僅親情,更是濃濃的家鄉年味。(記者 劉大偉 隋鴻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