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大年蒸餑餑,是咱們膠東地區的傳統民俗,也是過年面食中必不可少的主要角色,心靈手巧的人們蒸出魚、龍、鳳、元寶等各種造型的大餑餑,來寄托對來年的美好祝愿。
在龍山街道海豐村,我們剛進祁大姨家的時候,面已經發好了,祁大姨正和她的大姑姐王麗萍在家揉面。祁華美說:過年一般就是大棗餑餑,還有圣吉、元寶,還有穗,小穗就是歲歲平安,基本上家家戶戶都要做。祁大姨還說,這做餑餑揉面是至關重要的一步,一定要揉到表面光滑才行,不能皺皺巴巴,那樣做出的餑餑才既好看口感又好。祁大姨說這個圣吉一般都是小孩上學,就是代表升級年年不都是小孩上學嗎,就代表升級的意思,小孩開學的時候,都必須吃這個圣吉。
圣吉在祁大姨的手里很快就成型了,看起來像只小鳥,還有翅膀,用綠豆做眼睛,嘴里叼著一小半紅棗,甚是可愛。
祁大姨說:這個做餑餑的手藝一般都是跟家里長輩學的輩輩都這么樣跟學的,做完了以后用盆子扣住餑餑就不容易干了。
祁大姨說,這做餑餑的整個過程都應該是在一個不透風、溫暖的環境下進行,這樣餑餑在下鍋前才會保持它表面光滑,蒸出的餑餑才好看。一上午的時間,祁大姨跟她的大姑姐做了團圓餅、棗餑餑、元寶等近5種樣式的餑餑?粗@一個個做好的大餑餑馬上就要進鍋了,我們已經迫不及待了,但是在進鍋前還需要有一道重要的工序,那就是要往鐵鏈子上鋪麥稈。
王麗萍說:鋪麥秸就是為了蒸上餑餑以后它不粘,要不鋪它就粘鍋鏈上了。
麥稈鋪好了,餑餑也放進窩里了,接下來就是等餑餑熟了。
祁華美說餑餑一般要半個小時才能熟,一開始就得火旺點,摧起鍋來,摧不起鍋,餑餑就不起發。
半個小時過去了,鍋里的熱氣已經把整個廚房都填滿了。祁華美說:這大餑餑代表吉祥如意,餑餑做的越大越好。
看著白白胖胖、香氣四溢的大餑餑出鍋了,還真讓人興奮,可這并不是最后一道工序,還要用麥稈蘸著紅染料,在餑餑上蓋上紅彤彤的印記,只見餑餑立馬就有精氣神了,祁大姨說,這是寓意鴻運到頂。(記者謝汶真車承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