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陽秧歌是流傳于山東煙臺市海陽及海陽周邊的乳山、萊陽、棲霞一帶的漢族民間藝術,以其獨特的創造精神、靈活自如的表現形式、古樸粗獷的風格氣派而在山東齊魯文化中獨樹一幟,與鼓子秧歌、膠州秧歌并稱為“山東三大秧歌”。近年來,我市高度重視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,并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,使海陽大秧歌一直保持的旺盛的生命力。
傳統海陽秧歌,最早出現在新年燈節中人們的祭祀娛樂。秧歌隊一般從臘八節就開始進入組織和排練,正月開始搭班演出。初一秧歌耍家廟,拜祖宗,再拜大戶;初二開始“包頭”,各村秧歌隊相互串演,互拜吉利;一直到正月十一秧歌表演達到最高峰。此外,在正月十五,秧歌要鬧元宵,看花燈、招花燈、命花燈、秧歌隊走街串鄉,熱鬧通宵。各處的山會、廟會,也必有秧歌活動,屆時旗、羅、傘、扇,拜駕登頂,秧歌隊三拜九叩,禮儀莊重,場面壯觀。海陽當地對海陽秧歌有“鬧正月、耍二月,瀝瀝拉拉到三月”的說法,可見海陽百姓對秧歌的摯愛和歡迎。
近年來,我市文廣新局非常重視非遺的保護與傳承,成立了非遺保護中心針對秧歌的傳承、保護與發展做出了大量的工作,首先從保護和傳承的角度,推出了一系列措施:通過全面普查,建立海陽大秧歌藝人檔案,并對省市級傳承人的傳承情況進行全面跟蹤監督和服務,目前,傳承人傳承情況良好;每年一度的海陽秧歌匯演推動了海陽秧歌村繼續擴大,海陽秧歌村已達400余處;對原生態海陽秧歌保護良好,已經形成了老中青少四代的結構體系,中小學已經開展海陽秧歌教學;各個流派的海陽秧歌百花齊放,精彩紛呈,以“大架子”和“小架子”海陽秧歌為分類,以“南文北武”為特征,建設6--8個海陽秧歌生態保護村;以非常突出的行當藝人為主要基礎,建設3--4個海陽秧歌傳習所,傳習秧歌藝人的絕技絕活。
此外,為充分發揮秧歌的品牌效應,從發展的角度展開了系統的工作:編輯出版《海陽大秧歌修訂本》,主要對海陽大秧歌藝術特點及當今發展做出修訂;建設海陽大秧歌展覽館,展出收集傳統的道具、服飾、圖片、影像資料,并在展覽館內成立一支原生態的海陽秧歌隊;舉辦海陽秧歌節、舉辦海陽秧歌理論研討會,共同探討尋求海陽秧歌的傳承和發展之路。(張偉江雪婷王樂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