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城摔面是膠東半島有名的小吃,始于清朝早期的康熙、雍正年間,因發源于我市的郭城鎮郭城村而得名,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。2006年“郭城摔面”被批準為海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,2010年批準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五人五張桌,依次排成一排,摔面師傅開始亮手藝了。笨拙的面疙瘩在他們手中仿佛有了靈性,在摔面師傅的巧手下,一會兒挽成面花,一會兒猶如靈蛇游走案板,伴隨著摔面發出的獨有的“啪啪”聲,郭城摔面的表演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嘖嘖稱贊。
說起郭城摔面,在海陽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。清康熙年間,郭城村有戶人家,母子二人相依為命。一年冬天,母親染病臥床,大夫說母親的病與營養不良有關。兒子知道母親最愛吃面條,就試著做起來,誰知揉好的面一抻就斷,他十分沮喪,抓起面團在案板上使勁地摔來摔去。不料,摔打過的面團變得很有韌性,很容易就抻出面條來了。后來,經過反復琢磨與實踐,“摔”出來的面越來越好吃,名聲也越來越大,郭城摔面由此而來。
據祖上幾代都從事摔面生意的老藝人于明均、于順祥說,“郭城摔面”
的鼎盛時期,涵蓋了大半個膠東半島。目前,規模雖有一定的縮小,但仍遍布海陽境內。周邊一些地方如萊陽、桃村、福山、煙臺等地,仍還有一定數量的存在。有的雖已不再叫“郭城摔面”,但其內容與制作方法仍與“郭城摔面”如出一轍,一脈相承。
今年32歲的姜常論是郭城摔面的第五代傳承人,別看他年紀不大,但是做郭城摔面已經有18年了,他的手藝是家族傳承下來的,20歲那年他正式出師,此后開始收徒傳藝,到目前為止,已經接收了八個學徒了。對于郭城摔面的發展前景,姜常論充滿了信心。
近年來,市文廣新局非常重視非遺的保護與傳承,成立了非遺保護中心,并且每年都會組織非遺保護中心深入田間地頭,開展大量的非遺線索普查和藝人檔案整理工作,在做好項目申報工作的同時,也為各個非遺項目的傳承進行了大量的工作。作為省市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“郭城摔面”也因此得到了更優越的發展空間。(張偉江雪婷王樂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