訴說濃濃鄉情,講述精彩人生!懂惖厮l海陽人》蘇州站精彩繼續。
在蘇州的老鄉錢京信,曾在國有企業長期工作,并做出過突出成績,但面對前來采訪的欄目記者,他說,今天他要通過親身的工作經歷,闡述一個發展觀點,也許對家鄉的經濟發展有所幫助。那么,錢京信要表達一個什么觀點,對眼下的海陽有借鑒意義嗎?
↓點擊,收看《異地他鄉海陽人》完整節目↓
1985年8月,錢京信大學畢業后,被當時的國家機械部統一調配到蘇州一家國有企業工作,名字叫蘇州鏈條廠,后來發展成為蘇州環球鏈傳動有限公司。
錢京信在單位進步很快,歷任團委書記,廠報總編,聯營廠廠長助理,新品車間主任,總裝車間主任,蘇州內燃機汽缸墊廠經營廠長。在這期間,錢京信經歷了蘇州企業在改革開放初期“摸著石頭過河”的狀況。
錢京信所在的公司蘇州環球鏈傳動有限公司,也響應號召走一條橫向聯營之路。蘇州市下轄的縣級市吳縣,有關領導聞聲而至,他們主動找上門來,尋求合作。
這樣一來,蘇州環球鏈傳動有限公司就成了總廠,吳縣的光福鏈條廠就是分廠。
1988年,蘇州環球鏈傳動有限公司實行技術歸隊,也就是要求技術人員從行政工作回歸到技術崗位。按常理講,錢京信要么到研究所工作,要么到技術科工作,但他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到分廠----吳縣光福鏈條廠工作,職務是廠長助理。
在分廠工作期間,分管質量技術工作的錢京信認真思考這種橫向聯營帶來的雙贏效果。
位于吳縣的分廠,十分珍惜總廠給予的發展機會。他們從冷軋板的變形加工入手,逐漸發展壯大,成為當地鄉鎮企業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。
這時候的錢京信,正置身于蘇州改革開放的浪潮之中。他很快意識到,自己所在的單位,無論是總廠還是分廠,正在成功體驗一種風靡當地的發展模式,也就是著名的蘇南模式。
蘇南模式,是費孝通先生在1983年提出來的,它以鄉鎮及縣市集體經濟為特征,通常是指蘇南的蘇州、無錫和常州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實現非農化發展的方式。它的主要特征是,由鄉鎮政府出面組織土地、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資料,以掛靠國有企業為手段,為國有企業生產加工部分零件或產品,并由政府指派管理者來擔任企業負責人。這種組織方式將企業家和社會資源結合起來,很快跨越了資本原始積累階段,實現了蘇南鄉鎮企業在全國的領先發展。
不久,錢京信從分廠調至總廠,1999年,他從環球鏈傳動公司總裝車間主任的位置,調至蘇州市內燃機汽缸墊廠擔任經營廠長。2003年辭職后,和朋友一起創業。這期間,具體說是2004年,他曾經工作過的單位,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企業兼并事件------位于吳縣的分廠竟然收購了總廠!
鄉鎮企業吳縣光福鏈條廠收購了國有企業,然后變成了私營企業。盡管企業性質有所變化,但名字并沒改變,仍叫做蘇州環球鏈傳動有限公司,畢竟環球的品牌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都是有很高聲譽的。
針對這起收購事件,錢京信形象地稱之為“兒子吃了老子”。雖然有點極端,但它確是蘇南模式的成功案例。
錢京信是個愛思考的人,也是一個熱愛家鄉的人,他時時刻刻關注著海陽的發展。
他時常想,海陽的發展也可以嘗試一下蘇南模式。
錢京信提到的蘇南模式,其實咱們海陽人也曾自覺不自覺地加以運用并嘗到了甜頭,遍及全市的數百家毛衫企業,有的當年不也是給大型毛衫廠配套加工嗎?當年那些不起眼的加工戶經過拼搏奮斗,不也成了海陽毛衫產業的主力軍嗎?蘇南模式,對于趕超發展的海陽來說,也許是一個可借鑒的方式。
記者:王思思陶杰
本期編輯:王思思